|

楼主 |
发表于 昨天 00: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雪漫城人 发表于 2025-09-03 16:49
作为一个普通玩家,抛开基础改造这些,单论峰海旋的效果来讲,我觉得早期有一位网友的评价非常中肯:“在无旋时,蛋道就比较不错的前提下,峰海旋的效果是最好的。”
其实这也印证了在做旋之前作者的理论:“旋的作用仅作为增程,能最小限度影响蛋道本身就算非常成功了。”
继续网友的评价:“Z2,板蓝根,水绿等旋在蛋道本身就比较差的发射器上,可以起到稍微收束蛋道的效果。”
还有部分旋的评价是特别差的,这里就不描述了。
在我个人体会下来确实印证了这点,因为我的发射器蛋道也是有好有坏,不同平台不同旋,都做过测试。
而楼主各种不吝啬分享的技术改造,确实帮助了很大一批人,内容有争议,也很正常,可以理性讨论,捧成神和全盘否定都是不可取的。
就比如前切齿的理论,我至今也是持怀疑态度(以下内容是纯粹的技术讨论,与主题无关),因为我们都知道波箱齿轮的运转从来都不是匀速的,无负载状态下的转速要比有负载快很多,这个情况射速越高差距越大(在13比甚至是10.8比上尤为明显),这也造成了前切齿对开锁时间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而增加的这点开锁时间就可能造成提前开锁;再加上影响天梯归位的因素有很多,如天梯总成的重量、拍头O圈的丝滑程度、主弹簧的力度、甚至是气量和内管长度等,这方面牵扯出的内容又更多了。
虽然这些都可以通过力大砖飞来实现,那么一个非常显眼的红线会摆在眼前:超速。
很多人都不拿这当回事,更因为有些地区对这点管制不严所以干脆不放在改造限制里我自己测试下来确实超速的情况太多了,故而对前切齿持反对意见。
欢迎理性讨论
另外尝试解释你提到的某些旋适合这种情形某些旋适合那种情形的问题,这其实背后隐藏着上旋的设计原理:约束性强、摩擦效果剧烈的旋,在近距离上散步控制力好,但越到远距离,散步控制力越差;约束性弱、摩擦效果细腻的旋,则刚好反之。
如果你打过斯诺克,这个比方会帮助你更清晰的理解:
给母球加sai时,下杆越用力,在近距离母球的行进路线越直,而到了远距离,母球划弧线越剧烈;——这就是强约束、强摩擦的上旋
给母球加sai时,下杆越少用力,在近距离母球的行进路线显得不那么笔直,但到了远距离,母球划弧线越不明显;——这就是去约束、摩擦细腻的上旋。
所以,你说的对蛋道有更纠正作用的,通常就是强约束强摩擦的旋,也就是主要侧重中近距离精度的“短程旋”。它们通常会具有下列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
1,有约束装置,包括旋内径很小、无下沉装置和摩擦片之间的内径比较小、有刻意的约束结构
2,摩擦纹相对粗、疏、深
3,由于2的原因,摩擦片长度可能相应的也偏短
你可以对照你的体会,看是不是相符的。
本着通常需要可控射程更长的设计思路,所以一般在上旋设计中通常首选弱约束、细摩擦的方案,所以在特征上会和上面的短程旋正好相反。水蛋历史上口碑突出的旋几乎无一不是如此,三洋的麻花旋,z2的1695,甜心的钢棒旋,都具有内径大、没有额外的约束结构、摩擦片较长、摩擦纹很细密甚至直接使用自然的打印层纹充当摩擦纹。
这些都是核抱以前上旋设计者当中的常识,只是因为大佬隐退知识断代,没有流传下来罢了。所以大家才会觉得这是旋与旋之间有偶然差别,无法清晰的看到,这是不同设计思路和侧重的结果。 |
|